推广 热搜: 锅炉  天津,光明网,环保  空调    机械  临沂  二氧化碳爆气体破设备  上海  红河州,云南,地震  二氧化碳爆破设备 

英国小哥到河北塞罕坝避暑,竟意外收获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丨好运中国|塞罕坝|方丹|is

   日期:2017-08-04     来源:新浪网    作者:网商领域    浏览:260    
核心提示:[db:简介内容]


前不久,英国小哥方丹(Greg Fountain)扛不住北京的酷暑高温,慕名去了河北省的避暑圣地承德市北部的塞罕坝。



这真是一个美得让人陶醉的地方,炎炎夏日徜徉在这绿色海洋当中,凉爽而惬意……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片繁茂森林的背后,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55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漠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清朝康熙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



然而到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解放初期的塞罕坝


这个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解放初期的塞罕坝


方丹了解到这个情况,再看看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难以置信地说:


Just look at the size of this forest! Believe it or not, 55 years ago, all of this was barren desert. 

看看这一大片森林啊!你相信吗,在55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塞罕坝的北面就是沙尘暴的风口之一,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


Hunshandake, north of Saihanba, is the source of many sandstorms, that can plague Beijing, Tianjin and all of northern China at certain times of year.

塞罕坝的北面紧邻着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沙尘暴的风口之一。沙尘暴威胁着中国的两座重要城市北京和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地区。



可以想象,塞罕坝的沙化无疑助长了风沙的肆虐,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威胁。


上世纪,沙尘暴侵袭我国北方城市的景象


所以,防风固沙、建设绿色屏障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重视的问题。


That’s why scientists, in a bid to put an end to the clouds of sand, decided to plant a forest here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为了制止风沙继续南侵,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技术人员决定在这里创造出一片森林。



1962年2月,原林业部决定在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


此后的55年里,林场三代人历经艰辛和挫折,凭着一腔热忱和顽强意志,铸就了一个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绿色奇迹


为了追寻创业者种树的故事,方丹前去瞻仰了塞罕坝的“功勋树”。


This is known as the tree of honor, and it’s stood he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it served as inspiration for those scientists.

这棵树被称为功勋树,在荒漠中独自耸立了几百年。正是它激励启发了中国的技术人员。


这座林场的传奇正是从它开始的。



塞罕坝海拔最高1900米,年均气温在零下1.3度,最冷时曾达到零下43度,且风大少雨。年均6级以上大风达76天,当时有句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The snow season in Saihanba lasts for about 7 months each year. The earliest recorded snowfall has been in August, and the latest in June. 

塞罕坝年均积雪时间达7个月,最早降雪记录是8月,最晚降雪纪录是6月。



就是这么一个集高寒、大风、少雨、沙化和高海拔于一体的极端环境,林业部专家却选址在这里建设林场。


原因正是塞罕坝上这棵孤零零的松树。



当时考察人员在茫茫荒漠中看见这棵松树,就有了信心。既然这颗松树能傲然挺立至今,他们也一定能再造一片秀美林木。


创业者们勾画美好蓝图


1962年9月,369名创业者从四面八方集结,一路北上,怀着青春热血,奔赴塞罕坝。


塞罕坝第一代女职工合影,照片上写着“勇往直前”。


刚刚建场的塞罕坝只有少量房屋,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大家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还住不下,就搭窝棚。


建场初期塞罕坝创业者曾经住过的窝棚


In 1962, whe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ree-planters came here, they faced all kinds of hardships like these, as they tried to green the barren highlands and turn them into an oasis. 

1962年,第一代林场工人们来到这里时,为了在荒凉的高原上栽下树苗,把荒原变成了绿洲,他们克服了千辛万苦。


然而,光凭热血是不够的。


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创业者们很快发现了造林失败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中容易失水、伤热,且适应不了塞罕坝的气候。


于是他们决定自己育苗,经过考察、摸索、实践,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

塞罕坝实现全光育苗苗圃


1964年开春,塞罕坝人开展“马蹄坑大会战”,造林516亩,活率达到了90%以上,士气大振。


当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幼林地


创业历程总是充满坎坷。1977年,林场遭遇了严重的“雨凇”灾害,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压折,林场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


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又有12万多亩树木被旱死。


但塞罕坝人没有被击垮,他们含泪清理遭受“天灾”的受害林木,依靠自己的双手,重新造林,从头再来。



到1982年,林场超额完成任务,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造林难,守林亦不易


造林难,守林更非易事。


从第一代林场工人开始,他们的后人大多也继承了这份事业。



几十年来,塞罕坝祖祖辈辈的守林人,与山林为伴,守护着塞罕坝这片来之不易的绿。


林场技术人员调查落叶松球果生长情况


Today, many of the children of that first generation of tree-planters are carrying on their parents’ work. They have brought in new species of trees.

从第一代林场工人起,他们的孩子大多也继承了前辈的事业。引进新树种,看护好前辈们亲手创造的绿色奇迹。


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


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如今,已担任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的刘海莹,与场内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索出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成为全国森林经营的样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务林人员才陆续住上了砖瓦房


2005年,河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于士涛,成了第三代塞罕坝人。


走过了最初的寂寞和迷惑后,他成长为塞罕坝分场场长,与技术人员一起实施了“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等6大林业尖端课题。


他对林场的爱,深深打动了毕业于中国林科院的研究生女友,两人一起扎根塞罕坝。



上世纪80年代塞罕坝亮兵台林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


天桥梁望火楼好比一个边防哨所,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隔绝。


他们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咸菜、干馍。


瞭望员在不通水电的望火楼里喝雪水的艰苦生活


夫妇俩的工作就是登高瞭望,看看是否有哪里冒烟了。


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瞭望、记日记、报告是夫妻俩每天重复的工作。


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就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8000多次,十年则要瞭望280000多次……



鸟瞰塞罕坝机械林场制高点


现在的塞罕坝林场里,9座望火楼中有8座都是夫妻共同坚守的,人们也把这些望火楼叫做夫妻望火楼。


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已在望海楼坚守了11年


因为他们的守望,55年来,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望火楼刘军、齐淑艳夫妻


方丹此次拜访的林场瞭望员于成,就是这些守林人中普普通通的一个。



他的父亲是第一代林场人。在很多人眼里,常年与山林为伴的瞭望员是寂寥而艰苦的。



Many would find Yu’s job intolerable, with the trees and mountains being his only companions much of the year. But for him, looking after the forest planted by his father is an act of faith.

于成的工作常人很难忍受,常年只有山林与他为伴。但看护好父亲亲手种下的这片林子,便是他强大的精神信念。


世界最大的人造林


塞罕坝一代代人的努力,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



他们营造出的112万亩人工林,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



截至2016年12月,塞罕坝全场总经营面积933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7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0%。


Now the forest, which is home to 480 million trees, covers 933square kilometers. That’s almost the same size as Hong Kong.

如今,林场共有4.8亿余株树,总面积933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中国香港的面积。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除了阻沙蓄水,其净化空气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


空气负离子最大含量是北京市市区最大量的112倍,平均含量是北京市区的6倍。


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气候得到有效改善。



方丹感叹道:


Today,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s key government policies, Saihanba has become a model for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现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塞罕坝成为了中国人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而最令人心醉的,还是塞罕坝那四季皆宜,俯拾皆风景的美。


Modern-day Saihanba is often called “the Green Lung of North China”, It serves a practical purpose - keeping down sand and conserving water – as well as being a tourist attraction.

今天的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肺”,而它不仅仅具有阻沙蓄水的实用功能,如今更成为了旅游胜地。



塞罕坝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


这里也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这样的美景也让英国小哥流连忘返。这次塞罕坝之行,让他收获了美景,也收获了美景背后的动人故事。


塞罕坝人燃烧的生命,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遗忘,而是永远地矗立在这片美丽高岭上。



编辑:左卓

实习编辑:李雪晴


推荐阅读

超燃!英国小哥从南昌出发,为你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历程 | 好运中国

从沙拉中能看出全球化?快把话筒递给这位脑洞很大的英国小哥!丨好运中国

火锅江湖风云再起,方师傅运用中国智慧巧妙化解,这次的故事脑洞超大!丨好运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