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晚报
原标题:揭秘国产航母研制总指挥:海陆空三栖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张莹 编辑 岳三猛)近日,央视介绍了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后的最新进展,并披露称,研制总指挥为胡问鸣。
看法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他今年刚60周岁,系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曾有过4家大型军工企业的工作经验,涵盖了空、陆、海三军装备的建造研发。
除了首艘国产航母,歼10、国产大飞机C919等,他也都有参与。
(国产航母下水)国产航母进展顺利,有望提前
今年4月26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针对最新进展,研制总指挥胡问鸣接受央视专访时透露,目前航母建造进展顺利,并已经开始了动力系统的测试。“现在它的一切进展都很顺利,很快就会进入汽轮机动车,然后进入到系泊试验阶段。这样也会比我们整个进度有所提前。”
众所周知,航母的建造分为开工、下水,系泊试验和海上试验,以及最终交付部队四个节点。4月26日下水后,国产航母依然在船厂内进行后续的设备安装和测试工作。随后,将进入系泊试验阶段,以验证航母上的设备是否满足船舶设计等要求,为未来海上试验做准备。另外,在交付之前,还要到海上去做各种系统的试验,包括舰机试配性、武器系统等。
(舰岛)中国军工企业负责人曾透露,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威力强于日本的直升机航母。而且,它从开建到4月26号下水,仅用不到26个月,比国外同类型航母建造周期缩短近一半。
胡问鸣还透露,第一艘国产航母的顺利下水,除了自主设计、建造以外,一级配套系统也全部是国产化的,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完整的,自主研发设计建造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通过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发,我国也建立起了一支航母研发设计队伍,平均年龄仅36岁。将来我们发展任何一型航母,都有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能力,既然能发展任何航母,那么任何水面舰艇,我们也具备这样的能力。
准备了17天就考上大学
公开简历显示,胡问鸣出生于1957年5月,江苏扬州人,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刚恢复高考,胡问鸣就于1978年3月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航空工业苏州长风机械总厂工作,此后便与军工企业结缘。
2009年8月,在接受《扬州日报》采访时,他曾回忆了那段高考往事。此前正逢文革,“读书无用论”泛滥,但胡问鸣并不随波逐流,还曾大胆写过“小字报”,贴于教室,力陈知识的重要,劝同学专心向学。
(胡问鸣)1975年,18岁的他中学毕业,先是下乡插队,度过了近3年的知青岁月。1977年高考恢复,当时农村通讯极落后,消息传到时,离开考只剩17天。“哪里有时间复习?凭以前的底子吧。”结果,他一击即中,考取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接受上述专访时,胡问鸣曾谈起自己的家庭。“我是扬州人,我夫人也是扬州人,就连儿子,也是在扬州出生的。”胡问鸣敞开心扉:“我和我夫人是同学哎!有些人知道我们俩是扬中同届同学。其实,我们小学就同学了。”
当时,两人都在红扬小学(现在的汶河中心小学)念书,“不过,那时候不太认识,而且年纪太小,男孩女孩几乎不接触的。呵呵。”两人最终是如何牵手的?“那是后来的事了,很久以后,我们都大学毕业工作了,才……怎么说呢?再度邂逅吧。”
因参与研制歼10获一等功
至于这些年的工作历程,看法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胡问鸣曾有四家军工企业的工作经验,分别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航工业、中国兵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涵盖了海陆空三军装备建造。
在航空工业系统,他工作了26年,不但参与了歼10战机的研制,还推动了民用飞机新舟60出口,甚至参与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前期论证。
歼10被誉为“中国之傲”,而胡问鸣率领长风机械总厂的科研团队,为它研制飞机座舱显示等机载设备。他个人因贡献突出,获授中航总“歼10首飞工程”一等功。至于我国自主研制的民用飞机——新舟60,“可以说,是在我手上走出国门的。”他说,截至2009年,新舟60已翱翔于海外7个国家的蓝天。
胡问鸣自己概括:“中国航空工业的三大跨越:军机从二代迈向三代,飞机发动机从涡喷转涡扇,机载装备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我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对航空事业,我为之奉献、为之高兴、为之自豪!”
(胡问鸣调研)2008年10月,胡问鸣担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整个武器方阵,我们兵工集团占一半以上,比如99式坦克、轮式坦克、水陆两栖坦克、射程130公里的火箭炮、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他说,“我们的陆军装备,已是世界级水准。”
短短两年后,胡问鸣再次履新,进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党组书记、副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务。2015年,他被调到中船重工。这就意味着,从空到陆,他进入海军装备的研制开发中。
至于中船重工下一步工作目标,胡问鸣表示,作为海洋装备建设的主力军,中船重工必须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制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装备,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中船重工在研发生产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应用范围广、未来需求多,批量生产与服务的前景广阔。同时,还要建造深海空间站,实现人员、装备、甚至资源的驻留、对接和输送。
责任编辑:刘光博